宁远大捷:火炮威力成就袁崇焕威名

公元1626年的宁远战争是明朝对抗后金连续八年失败以来的第一次胜利。它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大的意义是证明火炮将在战争中发挥主要作用,这与以往的冷兵器战斗有本质的不同。这场战争不仅激发了明朝军民的士气和决心,也成就了著名的袁崇焕将领袁崇焕。当时43岁的袁崇焕,以一位书生文官初历战阵,却以这场战争赢得了生前后名。

网络配图

公元1621年以来,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后金军扫荡了山海关外的明军城堡,连续赢得了40多个军事村,铁蹄一步步逼近山海关。此外,在1619年的萨尔浒战役中,努尔哈赤击败了明朝的四大军,杀死了杜松、马林等三位明军将领,极大地震慑了明朝的野外。当时,有一种说法,明朝放弃了山海关以北的领土,认为与其浪费人力物力,不如收缩兵力,坚守山海关。

孙承宗和袁崇焕当时反对向南退缩。袁崇焕一个人跑出山海关巡逻,说:如果给我足够的粮草武器,我可以一个人守住阵地。

然而,主战派的豪言壮语并不能阻止退缩派的南撤。主持辽东防务的高第,坚决执行南撤入关路线,仓促打算撤走所有兵马粮草行李,看起来仓促北顾。当高第一次撤离与山海关相距200英里的宁远城时,袁崇焕拒绝同意,说:宁远是我负责的地方。我不能再撤离了。如果我再撤离海关,它就会结束。袁崇焕将死在这里。我宁愿走在前面的路上。如果我死在这里,我就不会去。高第于是留下袁崇焕等少量部队,继续南撤,路上竟丢掉了十几万石粮草和大量军械,徒以资敌。

网络配图

袁崇焕决定保卫宁远,并非毫无准备。当时,他一直在努力管理宁远城市,加强城市防御。此外,具有突破性思想的是,宁远城的防御工事与火炮相匹配。城市建筑适合放置火炮,不同侧面的火炮可以相互补充。火炮射击没有死角。

例如,前墙上的火炮,虽然射击覆盖面很大,但灯下黑暗的缺点,不能近距离照顾,所以侧墙上的火炮可以弥补死角。袁崇焕以热兵器的思维管理宁远城的防御,得到了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大力支持。孙承宗一直尊重西方大炮的战斗力。在他的《车营扣答合编》中,他提到用火叠阵,主张发挥火器的力量,重叠步兵、骑兵和炮兵,科学发挥炮兵的战斗力。

1626年正月23日,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6万大军进攻宁远城下,而宁远只有2万兵力。后来,金军用强弓硬弩、战车钩梯等从四面攻打宁远城,从早到晚攻势非常迅速,潮水般涌向宁远城头。城里的明军回应后,金军只有一件事——火炮,11门威力巨大的火炮,无死角向四面八方的敌人射击,不断击退后金军的进攻。后来,金攻城部队也非常勇敢。他们曾经避开火炮的轰击,爬到城下挖城墙。宁远城岌岌可危。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积极组织修复防御工事,再次击退敌人。

网络配图

连续三天的进攻和防守,在明军强大火炮的打击下,金军的进攻意志完全瓦解,只跑到城墙下抢回士兵的尸体首先回到阵营。特别是传说连努尔哈赤都被大炮轰成重伤后,后金军更是动摇军心,匆匆撤退。史书记载:炮过处,杀北骑无算,黄龙幕,伤一帮王。北骑谓出兵不利,用皮革裹尸,号哭奔跑。这证明了火炮的射程很远,一直到努尔哈赤指挥所。

事实上,宁远大捷也得到了清朝的认可。据清廷史料记载,我在清朝举兵,所向无敌,所有将军都不敢议战。议战守,自崇焕始。之后,金军一直坚不可摧,从不考虑撤军,但当袁崇焕遇到时,规则发生了变化,第一次战败撤军。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