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饰 彝族不同地区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彝族不同地区的服装特点

楚雄彝族服饰

这种服装主要流行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各县及邻近地区。这是古代彝族迁徙的地方,现在是东、南、西、北、中彝语六大方言的交汇处,所以它的服饰特别丰富多彩。一般来说,穿右翻领短上衣和裤子是现代女装的基本款式。女装饰品种类繁多,色彩鲜艳。图案以云纹、马樱花等花卉为主,多装饰在上衣胸部、盘肩等特定部位。这个过程通常是镶嵌和平绣。女性头饰一般可分为包帕、缠头、戴绣花帽三类,若细分则有40多种,而每种头饰往往成为某一地区彝族的象征。男装越来越中国化和时尚化,但仍有许多地区保留着羊皮夹克、火草和麻布的习俗,这在其他地区很少见。

凉山彝族服饰

流行于四川、云南的凉山和相邻的金沙江地区。男女夹克都是右边的大裙子,凉山地区的彝族男人依然保留着古老的遗风。他们在头顶的额头上留着长发,象征着男人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彝族人俗称“天菩萨”。川云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欢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额头扎一个长长的锥形结,表现出勇敢威武的精神。他们习惯被称为“英雄结”。

根据考古发现,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时期滇王墓出土的储贝器上发现了这种头饰的人物造型。可见,扎“英雄结”是一个相当简单的传统。此外,斜挎由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代用于挂系战刀)称为“英雄带”;有的左耳戴蜜蜡彩珠、银耳圈等饰品,下装为长裤,但由于地域不同,有大、中、小裤脚。未婚女孩戴各种头帕,育后妇女戴帽子或缠头帕,都是黑色的;女性双耳佩戴金、银、珊瑚、玉贝等耳环,颈部佩戴银领;下面是用多层色布拼接而成的百褶裙,往往长可以拖地,上半部适中,下半部多褶,既突出了女性的体型,又增添了一点婀娜的姿态。凉山大小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人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

擦尔瓦是一件由羊毛制成的毛衣,有白色、灰色、绿色等颜色,上部用羊毛绳收缩,下部用约0.33米长的头饰。做一个擦尔瓦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四季都离不开身体,白天御风御寒,晚上被盖,堪称凉山彝族服饰的象征。传统的衣服主要是毛麻,喜欢搭配黑、红、黄。头镰、羊角、涡形等传统图案通常采用挑、绣、镶、染等多种工艺技法制成。凉山大小险阻,过去交通堵塞,与外界交往少。它的服饰简约、独特、完整地保留了彝族的传统风格,与东晋昭通霍氏墓壁上画的彝族服饰一脉相承。

滇西彝族服饰

这种服装主要流行于云南西部的大理、思茅、临沧、保山等地。女装多为前短后长的右大襟衫,下长裤,系围腰,套坎肩。巍山和弥渡两县之间的山区女装色彩鲜艳,绣花图案多,背上裹着绣花毡,其他地区简约典雅。头饰或戴布帽,或包青帕,喜缀五颜六色的流苏、串珠等饰品。颇有南诏王室贵族华丽的遗风。以前男人穿右翻领长衫,宽脚裤,头包青帕,腰带或皮兜肚,现在多穿时尚。

红河彝族服饰

这类服装主要流行于滇南红河地区,以建水、石屏、元阳等县最为典型。女装五颜六色,包括大襟右翻领衬衫、中长裙和短裙。一般来说,裤子、衣罩、外套、肩膀和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大多用银泡或绒线装饰;服装色调很浓,配套对比色鲜艳,装饰性强;图案以自然图案为主,其次是几何图案。男装和其他地方没什么区别。

乌蒙山彝族服饰

这种服装在镇雄、彝良、威信等云南省昭通地区很受欢迎,贵州毕节、六盘水、四川叙永、广西隆林等彝族聚居地区也很受欢迎。乌蒙山区是西南古代彝族文化的发祥地。过去,彝族服饰与凉山彝族服饰大致相同。明清以来,服装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目前云南彝族男女服装通常是青兰大襟右翻领衬衫、裤子、黑白头帕、白布腰带、绣花高钉“风筝鞋”。男装没有图案,出门经常披羊毛毡。女装领口、袖口、裙子、下摆和裤子装饰着彩色图案和组合图案,中文通常被称为“背肩镶嵌大滚动四柱”,头缠青帕”形状,戴着勒子、耳环、手镯、戒指等银饰品,婚后用耳环代替耳环,系白色或绣花腰,背面挂花带。彝族妇女在个别地区穿着短裙。凉山大小险阻,过去交通堵塞,与外界交往少。它的服饰简约、独特、完整地保留了彝族的传统风格,与东晋昭通霍氏墓壁上画的彝族服饰一脉相承。

滇中及滇东南部彝族服装

主要流行于昆明、文山和毗邻这两个地区的红河州。

女装的主要款式是右襟或对襟上衣、裤子和裙子。以白、兰、黑为背景色,多装饰动植物图案和几何图案。各地的头饰差别很大。昆明部分彝族青年妇女戴着“鸡冠帽”,形状像鸡冠,镶嵌着各种银泡,做工精细;老年妇女通常卷发髻。圭山一带未婚女性头饰布箍,耳朵上装饰着一对三角形绣花布,脑后挂着一束珠子垂在胸前。彝族妇女在弥勒和路南部分地区用双辫缠住头发,用珠串、银链、贝壳和绒线装饰,留下一束头发垂在脑后。文山、西边、马关、富宁等地区的女性头包黑巾或顶花帕,头饰简单,而丘北、开远、泸西等地区的女性头饰丰富,包括银泡、绒线球、花和贝壳。这类男士一般穿对襟衣、外套坎肩、宽档裤,有的还绑腿,头包黑巾。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