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傕、郭汜攻陷长安后,是如何处置董卓尸骸的?

在李傕、郭汜攻陷长安之后,他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处置董卓的尸骸?董卓作为东汉末年的权臣,其统治以残暴著称,他的死亡引发了无数人的期盼与庆祝。然而,董卓的尸体却成为一种尴尬的负担,给李傕、郭汜带来了困扰。他们需要做出一个决定,既要满足人们对董卓死亡的期望,又要考虑自己的政治利益。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们的选择将决定着历史的走向。

东汉末年,“活阎罗”董卓地狱酷刑与战争的灾难。董卓终于被杀了。王允与吕布合力铲除《三国志》与《后汉书》据史料记载,董卓死后被普通人点燃,被董卓迫害袁氏门生故吏又挫骨扬灰。

李珏和郭思攻占长安后,将董卓剩余的骨骼收敛下葬(笔者按:如果《后汉书》记载属实,董卓的骨骼几乎没有存在,董卓的墓葬或衣冠冢),但天气却下降了狂风骤雨,雷霆打碎了董卓的坟墓,雨水冲破了董卓的棺材,《三国演义》描述与史书基本一致,以显示董卓天怒人怨。这一天降正义也算是对董卓的盗掘汉代先帝陵墓,扰乱亡灵,惩罚和报应何苗开棺杀尸等恶行。

董卓虽死,但其余党仍在。此时本篇主角李傕、郭汜便要闪亮登场了。这里,笔者不妨参照《水浒》模式,给两个人起外号——催命判官”李傕与“丧门神郭思。李郭二人是汉末臭名昭著的恶棍型军阀,他们的凶狠残忍比他们的领主董卓来要好。

起初,李珏和郭思是董卓女婿牛辅账下的校尉。董卓死前,李郭和张济被牛辅派往陈留、颍川等地抢劫。当他们凯旋而归时,董卓、牛辅等人都被打败了。西凉军狼无首,沦为丧家之犬。但由于“两头蛇”贾诩董卓的地狱军团死灰复燃,东山再起,李郭从王允和吕布手中夺回了长安汉献帝。

过去董卓控制朝政时,尚知选贤任能为自己装饰门面;而此时掌控权威的李郭,却是一味滥发淫威,倒行逆施,毒生。

和董卓一样,李郭二匪的残害对象从上到上皇帝朝臣,下到黎民。他们甚至争权夺利。反目成仇,自相残杀。

在反击长安之前,李珏和郭思都是并州人,因为杀死董卓的主力王允(太原祁人)和吕布(五原县九原县人)都是并州人,所以他们对并州人很生气,数百名将军都被并州人杀害。

二匪进入长安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杀死他们的死敌王允——毕竟他们是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聚集在一起的,王允的零容忍迫使他们绝望。在小说情节中,李郭和他一起杀了王允;根据历史记载,这件事的领导者应该是李珏。

除了杀死董卓的主谋王允外,死于战争的公卿还包括:太常卿种刷、太仆鲁馗、大红路周宏、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琦等。其中,种刷是桓帝司徒种珍的儿子;城门校尉崔烈来自博陵崔氏,汉灵帝卖官卖爵的时候,崔烈花了500万捐给了三家公司的徒弟,被儿子崔钧讽刺满身铜臭。董卓掌权时,崔烈曾因崔钧联手袁绍起兵下狱(根据《新唐书》等数据记载,崔钧就是诸葛亮崔州平,朋友,后来官拜曹魏河西太守,但这一说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后来侍中马宇,右中郎将刘范(益州牧)刘焉之子)、前凉州刺史种绍(种刷之子)、中郎杜禀等人联系马腾,他想帮助他攻击李郭。马腾战败后,这些人都幸免了。这些物体和情节都记录在相关的历史书籍和文学作品中。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将马腾和马超的父子塑造成忠臣孝子,以衬托曹操乱臣贼子的奸邪形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马腾和韩遂此行的目的并不是小说回头所说的秦王。

马腾和韩遂早年在凉州参与叛乱。董卓掌权后,他们向同样是西凉人的马腾和韩遂伸出橄榄枝,马腾和韩遂也想依靠董卓的权力。历史上,马腾既没有参参与董联军,也没有参与后来的衣带诏事件。他来长安是为了见董卓。

而马腾之所以攻伐李傕,《后汉书》给出的原因是:马腾有私事求李傕帮忙,但李傕没有答应,于是马腾心怀怨愤,联合了上文所举不满李傕暴行的众人,想要里应外合搞个大事件。笔者认为,《后汉书》这一记载,符合马腾、韩遂、李傕、郭汜等人好勇斗狠、一贯的反复无常作风,可信度高。

高官逃不过李郭的屠刀,底层人民的命运自然更加悲惨。在李珏、郭思、范稠分片管辖的长安城,小偷蜂拥而至,白天掠夺;与此同时,他们的士兵也被称为侵扰和虐待人民的优良传统。《后汉书》在描述当时长安的情况时写道:是时谷一斛50万,豆麦20万,人吃白骨,臭。

献帝迁往长安时,三辅地区仍有数十万户口,而在李郭制造的浩劫之后,百姓中年轻力壮大多数人离开家乡逃到其他地方,其余的在过去的两年里一起吃饭。天子东归后,长安成了一座空城,曾经富裕的三辅区也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死亡区,白骨露在野外,千里无鸡鸣。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李珏郭思在董卓迁都时负责领兵驱赶和催促人民前进。但是,任何走得慢的人,都会被手持白刃的兵丁手起落,填满沟壑。为了突出李珏和郭思的灭绝人性,小说家在第十三次也设定了这样一个情节:当时李珏和敦思到处抢劫人民,老弱者杀人,强者充军;敌人面前,民兵被驱走,名叫敢死军。这一段的仔细阅读让人头发倒立,出现也比较突兀。作者在历史记载中没有发现李珏郭泗的光辉事迹。成吉思汗在建立蒙古帝国的过程中,也使用了类似的手段。《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大致是元末明初,所以小说家很有可能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将蒙古军的行为移植到李珏和郭思身上,从而更直观地塑造李郭的性格特征,他们沉浸在蔑视中。

不仅官员和人民,即使你是天子,在两个邪恶的威胁下,你也总是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中。后来,李郭两人反目成仇,在长安打架,数以万计的官员和人民死于死亡。李觉认为天子是一个重要的筹码,所以他劫持了汉献帝,但提供给皇帝和大臣的食物不足以吃,甚至是腐败、恶臭和不可食用的劣质食物。

郭思带兵抢汉献帝时,射出的箭与汉献帝近在咫尺,后来将汉献帝派往劝和的大臣拘留为人质。这时,汉献帝和大臣们生活在饥饿和恐慌中,情况比董卓专权时更加悲惨和危险。

在《三国演义》中,李珏、郭泗甚至多次想杀汉献帝。第九次攻打长安后,李郭二人想:既到这里,不杀天子谋大事,更何时?第十三次天子东归后,想劫驾的郭思被杨峰、董成等人打败,怕关东诸侯再来讨伐,生命难他的生命难以保护。他在回老师的路上碰巧遇到了李珏。李珏提出了合兵,杀汉君,平分天下的建议。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再次狼狈为奸,一路烧杀抢掠,这才出现了上述敢死军的情节。

到目前为止,读者一定能理解为什么作者称李珏为催命法官——在历史书籍和文学作品中,虐待、杀害皇帝、官员和人民的领导者是李珏。一个催汉君之命,二个催公卿之命,三个催草民之命,甚至摧毁了整个东汉谓名副其实。

还有一个事迹符合催命判官的名字——他主导了当时最著名的鸿门宴”之一。《献帝纪》中,李珏因为怀疑樊稠,请樊稠去宴,让侄子胡封趁樊稠醉酒杀死他。而《九州春秋》则说李珏邀请范稠参加会议,并在座位上杀了他。小说中结合了两种记录,安排贾诩为策划者,但历史上的实际策划者应该是李珏。至于范稠被杀的原因,一个是因为他勇敢而赢得公众的心,另一个是因为范稠放弃了帮助马腾攻击李珏的韩遂,所以他在李珏的怀疑下丧生。

水浒中的催命判官李立虽然也是黑道刽子手,双手沾满鲜血,但与李珏相比,他的凶残程度却小巫见大巫。

至于郭思丧门神的名字,一方面,因为他的凶残和李珏是一丘之浣熊,所以他被称为丧门神;第二,丧门神是指给人带来厄运的人,遇到郭思的人真的很倒霉,一般不会有好果子吃。上面提到李郭二贼大打出手,劝和的百官被郭思劫持。郭思不仅给别人带来灾难,他自己也足够倒霉。他与李傕反目成仇的关键原因就是樊稠之死,以及妻子因猜疑妒忌而吹的枕边风让他怀疑李傕要谋害自己。后来郭思疑心生暗鬼,到李珏那里喝酒回来后喝醉了,怀疑自己中毒了,被下人中黄后才吐出来,可谓丑态毕露。

更巧合的是,历史上郭泗的出身和水浒中的丧门神鲍旭也可能更接近。郭思还有一个名字叫郭多。据说他出生在西北地区的小偷和响马。李珏曾对郭思表示鄙视:郭多,偷马俘耳。你怎么敢想和我一样邪恶?《水浒传》中的丧门神鲍旭出生在山王。只要他一辈子杀人,他就是书中第一台杀人机李逵副手;汉末的郭思与同时代最凶猛的两位杀人魔王密切相关:他不仅是董卓的弟弟,也是李珏的副手,他是催命法官。

小说中,李郭二匪被曹操打败后,逃到山上落草。在《三国志平话》中,李珏、郭思、张济、范稠的身份是西凉黄巾军土匪酋长国,被称为四侵略者,这个故事是董卓征服四侵略者。四侵略者被打败后,属于董卓,成为董卓的爪牙。可以说,李郭两人从出现到结束,几乎一直是强大的强盗,草是他们的好家,毕竟,熟练的生意。

当然,充满邪恶的李珏和郭思最终也逃脱不了毁灭的命运。郭思最终死于他的将军之手,而李珏在建安三年四月被朝廷派遣裴茂领导关中将军讨平,并被夷为三族。他的头被传到许都,高悬示众。在攻打李珏的队伍中,有贾诩曾经去过西凉系的将军段煨,可见李珏被全世界深恶痛绝,甚至其他乡党都羞于为伍。

《三国志》对董卓的评价是:董卓狼暴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危险之有。”相比之下,李傕郭汜二人可能更符合这条评价,他们不仅是那个时代最为凶狠残暴的恶棍,放之整个历史长河中也不多见。李珏郭思是当时西凉系乃至边地人物人性邪恶的典型代表。这些人物所有的野蛮特质,如吕布的好勇敢、见利忘义、反复无常、马超的强势无义、董卓的滥行杀伐等,几乎都能体现在李珏和郭思身上。两人反击长安后的暴行将董卓制造的灾难推向了极端,给三辅之地的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几乎成为压垮东汉弱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