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赢得了甲午的国际舆论:报纸对中国进行包装

  战争中的公众舆论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人们的心向后移动,这意味着军队的士气等等。因此,这种与火焰硝烟相去甚远的文化形式跟随了战争的过程,使快速变化的战场动态更加复杂和混乱,从而深刻地影响了战争的方向。

  在甲午战争中,与清政府对舆论宣传的漠视和放任相比,日本积极操纵现代媒体工具,使反复传播的战争谎言深刻影响了公众和国际舆论,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占据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军的失败。

  今天,当我们再次打开与甲午战争有关的报纸、图片和文件,审视战场背后的声音时,我们能想到什么?

  由于清廷与日本政府舆论较量的失败,原本正义战争的失败加速加剧。从古至今,甲午战争中没有硝烟的战场也让我们思考...

  早在对朝鲜进行战略包围时,日本就将舆论宣传提升为国家战略。他们秘密聘请了《纽约论坛报》的记者豪斯作为全国舆论宣传的总指挥,制定了将中日“包装”成野蛮文明代表的战略,并有计划地引导西方媒体达成共识。“中国的失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解放,”《纽约新闻报》评论道。”

  战争期间,日本高度重视和收集国内外舆论信息。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经常问工作人员:“国内外报纸怎么评论?乞来电。日本驻其他国家的公使也积极收集当地舆论信息,并及时报告。例如,日本驻俄罗斯公使在发给他的电报中说:“关于朝鲜的评论已于今年7月20日在第35日发表。...现在足以窥见中国人民对中国的一般意图,总结如下,供您参考……”

  日本朝野通过新闻媒体有组织、有计划地向本国人民灌输“朝鲜独立论”、“义战论”、“文野战论”和对中国的“蔑视论”,营造支持国内战争的舆论氛围。例如,在1894年6月6日的社论中,日本《邮报新闻》大喊:“我的帝国必须帮助朝鲜,并有坚决维护其国家的决心。”“这其实是我帝国的天职,顺天的责任”。随后,《北国新闻》、《朝野新闻》、《东京曙光新闻》、《东京横滨日报》等报刊也随声附和,为军事侵略“正名”。

  另一方面,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国内舆论漠不关心,导致舆论混乱。战前,国内报刊提倡加强海军建设,积极准备战争,希望派特使寻求和平;重复过去的责骂,声称很快就会完全消除日本的自负言论,以及对战争形势的悲观预测。在外国人眼里,当时的国内舆论是“无知、自负、可笑”。

  清政府在掌握国际舆论趋势方面处处被动。美国人丹涅特在《美国人在东亚》中说,中国“以口舌文告诉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美国五国之交,日劳精神弊神50天。迄无要领” 。1894年7月23日,驻朝日军发动事件,包围汉城电报总局,切断了从义州到中国的电信线路。中国各级驻外公使官员都没有向朝廷报告,也没有向朝廷报告当地媒体的战前舆论动态。随后,中日最高领导人宣布宣战诏书。光绪皇帝的宣战诏书主要说明朝鲜是我们的藩属,现在有内乱。它邀请中国出兵平息内乱。这是中朝之间的事情,与其他国家无关。日本不应该出兵。明治天皇的宣战诏书明确规定,中国侵犯了朝鲜的独立,我出兵帮助朝鲜巩固独立;中国宣战是为了保护朝鲜;强调东亚和平,世界和平。当然,日本的宣战诏书充满了谎言,但从舆论的角度来看,它比清朝更容易吸引国际舆论。

  在战争中,日本善于借助随军记者宣传自己,借助外国媒体为自己做议题策划。据统计,甲午战争期间,日本66家报社派出114名从军记者,其中《朝日新闻》和《中央新闻》是最多的。战争爆发仅一个月后,西方记者就获得了随军采访的许可。从日本出发的西方记者有114名,现场速画记者有11名(当时图像主要由画家绘制)和4名摄影记者。日本还计划在军队记者的见证下,“为受伤的清军提供医疗服务”,然后释放他们,并“送回”自杀的北洋舰队指挥官丁汝昌的棺材。英国法学大师胡兰德竟然“称赞”:这是日本作为一个成熟文明国家的标志性事件。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拉拢利用国际舆论,甚至用金钱收购、欺骗等卑劣手段。驻英国公使青木周藏在提交给中国的报告中说:“我以前和《泰晤士报》建立过关系。。。把英国政府拉到我们身边。。。请为政治和私人资金提供额外资金。据日本文献记载,日本需要支付2000日元才能让英国中央通讯社发布有偿新闻;路透社发布有偿新闻,每次支付606英镑。

  另一方面,清政府在舆论宣传策略上不知所措。战争爆发之初,许多西方媒体同时向中日提交了军事采访申请。然而,与日本政府主动邀请记者参军采访不同,清政府不仅不允许国内外记者在整个战争期间参军采访,还有两名西方记者因错误而被砍头,造成了许多外交风暴。

  与日本外交官争相写文章进行舆论建设相比,他们翻遍了《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甲午战争期间的所有大报,没有看到中国官方或个人主动向外国公众提供的信息。龚照媛,驻英法等国公使,不懂英法语言,主要依靠英国员工马格里获取信息。1894年7月11日前,他一直留在法国。“英廷劝说和平议事”、“俄罗斯将邀请各大邦和闻”、“英廷向日本云,不得请中国放弃邦权,催促和解”等相继发回中国的信息,都是马格里报道的,都不是公开的新闻报道。 。

  清代国内媒体经常报道错误,导致国际形象和声誉受损,甚至开玩笑。例如,牙山之战原本是中方的失败,而8月16日出版的《点石斋画报》则将其描述为中方的胜利。在平壤之战之后,清军大败,守将叶志超从官方到媒体都在欢呼。外国媒体披露后,它成为了一个国际丑闻,以至于当中国报道“旅顺大屠杀”时,许多外国人不相信。

  反思是为前进铺平道路。虽然时代变了,但日本右翼在“钓鱼岛主权纠纷”等问题上的舆论宣传策略“设计”比“魔法高一英尺,道路高一英尺”更为精明。我们必须充分掌握舆论,准确判断对手,实际开展舆论斗争,避免粗糙和空虚。

  英国商船高升号于1894年7月25日被日本海军击沉。国内舆论一致声讨日本践踏国际公理,军方还要求政府报复日军。危机下,日本与英国政府沟通,避免事情恶化,裁剪事实,重新编造证据,并利用权威专家的“解释”扭转不利舆论。在驻英公使青木周藏的积极公关下,《泰晤士报》于8月3日和6日发表了剑桥大学教授韦斯特来克和牛津大学教授胡兰德的文章,为日本的野蛮行为辩护,认为日本船只沉没和升级是合理的,责任不在日本。这两个人都是当时英国著名的国际法权威。他们的依法为日本辩护,这改变了对日本不满的英国舆论的基调。

  1894年12月20日,纽约《世界报》发布了一篇关于日本大屠杀的长篇通讯,日本军队占领旅顺后进行了一场悲惨的大屠杀。一时间,国际上掀起了批评日本野蛮行为的舆论浪潮。危机之下,日本指责记者的报道是不真实的,要求美国驻日本公使到现场进行调查;在解释军队是多么残忍的同时,日本军队不是囚犯或平民,而是罪犯。在日本的舆论公关下,舆论最终转向了对日本有利的一面。

  另一方面,清政府对待高升、旅顺大屠杀等事件,虽然国内舆论普遍谴责日本暴行,但仅限于国内谴责和虐待,没有主动向欧美记者提供任何信息,世界主流媒体,依靠正义,等待欧美和其他国家对日本士兵。结果,看着日本政府利用舆论公关将许多欧美媒体倒向日本,包括那些原本同情中国的媒体。

  记住痛苦是为了警惕。在日本历史上,它是一个习惯于制造事件的国家,善于在危机到来时进行舆论公关。如今,中日围绕“钓鱼岛主权纠纷”爆发危机的可能性不容排除。历史表明,舆论斗争“合理,争论三分”。危机来临时,必须抓住舆论制高点,牢牢把握主动权,针锋相对地进行舆论斗争。

« 上一篇
下一篇 »